杂货库

【红海行动】天海有会期——致顾顺,致双狙

文前语:

我勤勤恳恳地写情书……咳不是,虽然我三俗,但我得证明我喜欢顺子不光是因为脸胸腿


《天海有会期》


顾顺在《红海》整部电影里都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他是个既能靠脸吃饭、又能靠人设吃饭,一出场就拉风炫酷闪瞎人眼的角色,但与此同时,也是整个红海剧情里有着明确功能的一颗螺丝钉。如果说李懂的成长是红海文戏一条完整的明线,那么最初“顾准罗星”这对顶尖狙击手的姓名设置,就注定了他和罗星一起、具备了“观察员成长坐标”的象征意义。

由于剧情有这种需求,所以编剧给了顾顺超凡的身手,但也是因为这种需求,顾顺在整部电影里有条很特殊的剧情线,和杨锐的“压死我也没办法”、夏楠的“我最怕的就是什么都做不了”、还有庄羽的“我不配做蛟龙”相比,编剧并没有为顾顺设置一个明确的或者非常个性化的情感爆发点,从而使得他的戏份有种和拉风人设对比鲜明的温吞感。

没有明面上的爆发点,就不容易把握这个角色的精神内核,但顾顺又毕竟不是一个纯粹功能性的人物。作为一个无药可救的颜控晚期,我会喜欢他的长相身材,喜欢他的枪法,喜欢他的强势会撩……狙击手的人设总是很讨喜的,但如果仅止于此,我想我大概不会这么喜欢顾顺。

 

这里必须提一下罗星,作为当初“准星”的另一半,罗星只出场了不到十分钟,相比后边轰轰烈烈从头打到尾的两个小时,在很多观众眼里这个角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红海那从战火硝烟里挤出来的文戏而言,罗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理由很简单,“观察员成长史”对李懂而言是“突破自我”,但从宏观角度看,这段剧情有个非常正统的精神内核——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我军历来的优良传统。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不好好解读罗星这十分钟的剧情,便无法真正拆解狙击组那段层层递进、设计精巧的剧情线,也无法真正理解这段剧情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所在。

因为,其实狙击组的文戏,有两条线,明线是李懂的成长,暗线是罗星和顾顺这对顶尖狙击手的关系。

对于红海这种战争片而言,文戏能占到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太宝贵,所以最好的设计,便是如我们看到的一般,明线简洁、有力、直击主题,暗线点到即止,伏笔留白。就如同海上冰山,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每一分,在水下都隐藏着十倍于此的想象空间,而狙击组这条线最大的出乎预料,恰恰就归结于罗星和顾顺的关系。

据说剧本的设定里,李懂跟了罗星四年,以这两个角色关系之深厚、羁绊之长远,外加李懂在这段剧情里的核心地位,罗星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理应在他身上延续下去。但是编剧最终采取了一个很出人意料的做法——最终承担上述那个任务的角色是顾顺。

仅从情节铺排而言,编剧其实没必要非得在“准星”之间建立什么特殊的联系,而且这么做是有风险的,整部电影,顾顺提到三次罗星,报道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罗星,退场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是罗星,这种安排有一定跳跃性,也让很多第一遍刷电影的观众纳闷这个拉风的主狙怎么没完没了地提一个十分钟就退场的角色,但那种山遥水远念念不忘,生死关头刻骨铭心的感觉,三句话层层递进、纤毫毕现,一下子把这段戏的整个第二条线铺了下去。

 

那么,罗星之于《红海》,意义又是什么呢?

京戏中演员上场,在鼓点喧天中必有一个亮相,而罗星这个人,就是《红海》中军人形象的那个“亮相”,他的戏平铺直叙,浓墨重彩,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让这个角色所有的光彩和力量尽情怒放,然后陨落。

这个亮相,是凝重如山岳的黑,是惨烈似鲜血的红,是火焰燃烧殆尽后留不住的冷灰,重重撞在每个人的心坎上。这是导演那句实实在在的警告——这部电影是真的会死人的!

我N刷电影,从未有一次能够分神看看大屏幕上“狙击手罗星”这五个字。从罗星出现的时候开始,我的视线就跟着他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只看着一个地方。

说罗星是PLA宣传海报不是没道理,冷肃的黑制服下一腔鲜红的热血,在剧情最纷乱的时候,头上海风呼啸,脚下波涛滚滚,直升机震颤着轰鸣着,通讯器里是临沂号政委的急迫警戒——在这种导演刻意营造的焦灼杂乱的气氛中,他举枪,岳峙渊渟,连语速都不曾比开场时快上一点。

这个角色的强悍自信、还有近乎可怕的冷静都摆在明面上,还有阳刚冷峻的男子气概,几乎扎透屏幕。

 

而顾顺,则是那个“代替罗星的人”。罗星不走,他不能来,注定失之交臂的一场约定,宛如象棋“王不见王”的宿命。

之前看过黄景瑜一段采访,主持人让他介绍一下顾顺,他说的是“非常厉害的狙击手,和另外一个人有一个比一场的约定,但是对方受伤了,剩下来的他,就成了最好的”。

我看完笑了很久,但最后却又有点笑不出来的感觉。

红海的主题曲里,反反复复地唱着蛟龙的使命,“时刻守护属于我们的碧海蓝天”,听到这一句的时候,这篇评论的题目一下子跳进了我的脑海。

顾顺与罗星,也好像天映着海。碧海翻银浪,蓝天飞白云,天与海交相辉映,最美的景色,一如这两个蛟龙最优秀狙击手的齐名并称,而天与海命中注定的永不交汇,又如同他们在电影里的命运。

 

准星,曾经的顾准罗星,如今的“金睛火眼”,他们的剧情是一组相扣的环。罗星陨落揭开了电影血色的大幕,改了名字的顾顺从幕后款款而来。

罗星是顾顺的铺垫,是顾顺这个角色的立足点,他们错身的一瞬间,所有人都会想,顾顺是有多优秀,才能代替那颗最亮的星辰。

正因为有这种前后替代的关系,为了角色的差异性,编剧给了顾顺一个和罗星“完全相反”的形象。罗星沉稳冷静,他骄傲跳脱,罗星严肃正经,他潇洒不羁,罗星拿着枪的时候有张冷冽如无机质的脸,而顾顺则言谈举止肆无忌惮,在摩洛哥的风沙里嚼着口香糖,俊脸上时不时泛起一丝轻忽的笑意。

 

这种特别明显的对比手法,贯穿顾顺相关剧情的始终。这个顶尖狙击手除了按部就班地扮演着他那个观察员进阶引路人的角色,也逐渐散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光芒。但更有意思的是,一方面编剧用罗星作为对比,快速地把顾顺的形象立起来;另一方面,又在之后的漫漫征途中,抽丝剥茧地给我展示出他们骨子里血脉相通的地方。经常看到有人为顾顺辩护,说他在军人的信仰和责任感上其实一点都不输“PLA海报”的罗星,我看了总是会心一笑,因为这本来就是编剧费尽心思要说的事情。

 

我非常喜欢顾顺,如果说罗星给我的感觉是浑身刚骨,那他就是刚柔并济。而且作为狙击手的顾顺,有一个特点,是在罗星和李懂身上、甚至在所有其他人身上都看不到的。整部《红海》的电影,除了顾顺,你都不会看到第二个在炮火硝烟、鲜血飞溅的场景里笑得那么志得意满的角色。

没错,就是最终把反派小正太一枪毙命的那个场景,开枪前顾顺笑了。

据说李懂的演员把角色解读为反战,不过别说李懂,就算是罗星,我绝想象不了他动手杀人之前会笑。罗星冷而纯粹,广东号事件中,是他那么执着地要追,也是他枪法如神却只打发动机不打人,固守原则最终导致自己重伤的结局。只有顾顺,一样绝顶的自信,他端起枪的时候比罗星更像猎人,因为他是会兴奋的。

《流星》里提到过狙击手的指定猎杀任务,就是那种不管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把指定的目标弄死的任务,如果有这种比赛,我心里的冠军大约是顾顺。

 

上面那些,倒也符合此人一贯的人设——拽、桀骜不驯、锋芒毕露,没错,顾顺是锋芒毕露的,我能想象他死咬着要和罗星一争高下的劲头,却又惊讶于他谈道“罗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狙击手”时的神气,那么坦荡,轻描淡写又天经地义一样。

这大约是顾顺身上的第二层对比,他的为人,远不像看起来听起来的那么不友善,总带着几分调笑几分玩味的说话方式后面,其实有着出人意料的细致、体贴、分寸,甚至多情。他的这一层性格,在电影里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对待李懂的方式,该鞭挞该鼓励,该托他一把送他起飞的时候都毫不含糊;另一部分是他对待杨锐的方式,绝对的尊重,无言的服从,关键时刻发自内心的关切。

顾顺是个优秀的军人,我现在还记得杨锐被炮弹爆炸掀起的土浪掩埋,他在远处一声真情流露、焦灼万分的“队长”。这种时候,他关心队友的安危,他也知道失去指挥官的严重性。但顾顺同时也恪守着一个“外来人”那份不卑不亢的分寸,杨锐在石头和庄羽的遗体前流泪的时候,李懂和佟莉都红了眼,顾顺是转开了脸,给自己、也给面前那几个蛟一的战士各留一方空间;杨锐说处理黄饼危机尚未得到上级批准的时候,李懂的回答是队长我等你下令,而顾顺的回答则是代表自己立场的“要扛一起扛”。

 

更别提电影的最后……那句突如其来的坦白,那句“罗星选的人不会错”。

当时,我在想,这话于李懂也许是体贴,只可惜李懂这条线里罗星的存在感并不足够。但于顾顺自己,则真的是,好多情。

罗星和顾顺都是极度自信的,我喜欢他们这点,但顾顺更让我惊讶,因为他就像相信着自己一样,相信着罗星。就是他说出那句话的一瞬间,我想,星哥是到底干过什么,能从顾顺这种人那里,赢得一份几乎含着以身相代意味的,绝对的相信。

 

他们真的像是天与海,那么不同,又那么相似。当顾顺穿上那身海军的浪花白,送石头和庄羽魂归碧海,他刚毅的眉眼间几乎看得见罗星的影子。

 

于是我又想起他们那场再不会有结果的比赛与约定。

晏殊有《鹧鸪天》说,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于他们,大约是别后不必忆相逢,魂梦从来与君同。

 

浪逐海阔,云动天高,两条平行的线仍旧会在视界的尽头交融,而那两个如天海交相辉映的人,他们也总有再见的一日,即使那是在银幕之外、在无数观众的想象中。

天与海,总有会期。

评论(22)

热度(367)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